二、【崇儉能廣】
順逆從容的人生選擇
在老子眼里,順與逆是相對的,有的人想求速福,卻沒想到只能自取速禍。老子指出,“貴以身為天下,若可寄天下,愛以身為天下,若可托天下”。一個人命運的順逆,應該和“道”聯(lián)系在一起,順應天道,將個人的利害得失與天下蒼生的命運連在一起的人,方才能夠得到百姓的愛戴和擁護;以愛天下蒼生為己念的人,百姓才會相信他,并靠他為百姓辦事,百姓方才放心。
道是簡單的,快樂也是很簡單的
道常無名,樸雖小,天下莫能臣也。
道的運作法則是空性的,它的變化可以用“樸(簡單)”來形容?!皹悖ê唵危彪m然微小,但天下卻沒有人能夠操縱它。
世界上有許多人都覺得自己不快樂,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尋找著快樂,然而這些人卻越來越不快樂。這究竟為什么?老子認為,生活是簡單的,快樂也是簡單的,然而這簡單的快樂卻不容易得到。唯有我們用心做自己,才能觸及這些簡單的快樂。
人生的快樂并不像我們想象中那么復雜難覓,它其實就存在于我們喜歡做的每一件事當中,只要我們細心體會這些、真正做回我們自己,便不難從中找尋到簡單的快樂。
有一只老貓整日憂心忡忡,愁眉不展,想著自己的心事,它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福的貓。有一天,它看到一只小貓正轉著圈追趕自己的尾巴,玩得樂不可支。老貓問:“你怎么會這么快樂呢?”小貓們說:“我的尾巴上有快樂。”
老貓回到家,也轉著圈追趕自己的尾巴,果然覺得自己很快樂。老貓恍然大悟:“原來快樂全在尾巴上。”
“貓的快樂在貓尾巴上”多么深刻而簡單的智慧呀!由此可見,快樂是可以制造的。我們同樣也有許多這樣快樂的“尾巴”,只是在紛雜的生活中,將它們遺失了而已。
如果你認為快樂是清早起來新鮮的空氣,一頓豐盛的晚餐,一個真誠的問候,那么快樂就會隨時來到你的身邊。
曾經(jīng)有過這樣一個調查:“世界上誰最快樂?”
在上萬個答案中,有四個答案十分精彩,它們分別是:吹著口哨欣賞自己剛剛完成的作品的藝術家;給嬰兒洗澡的母親;正在沙地里堆城堡的孩子;勞累了幾個小時終于救治了一位病人的外科大夫。
這些快樂其實都在我們的生活周圍,除了這些,應該還有許許多多的答案,口渴時的一杯水,酷熱時的一陣風……只要我們能夠做回自己。
在羅馬尼亞,有這樣一個許多人都喜歡去的墓地。因為這墓地上有許多快樂的文字。有一塊墓碑上寫著一篇文章:“村中我最老,生平喜舞蹈,彼得兄弟倆,放聲一起唱……你們快來看看我,像我這樣都能夠活到九十六,所以祝您活得比我老。”這樣的墓志銘在這片墓地上很多,吸引了許多游客駐足,鮮有人跡的墓地成了游覽景點,為墓地管理者始料不及。而這些快樂竟然是這些步入黃泉的農人、貧困者甚至是乞丐給世人留下的,他們活著為自己制造了快樂,死了又給世人帶來了快樂。
生活中的快樂有許多種,有錢的人,可能覺得他因為有錢很快樂;有權的人,可能覺得他有權而快樂。然而哪種快樂是屬于我們自己的?
我們自己的快樂,正是我們所擁有的生活——看似簡單而充實的生活。
得失都是“道”
同于道者,道亦樂得之;同于德者,德亦樂得之;同于失者,失亦樂得之。
認同“道”的哲理,“道”就樂于幫助他;認同“德”,“德”就樂于幫助他;如果明白了這些,無論得失就都會是內心的快樂。
人的一生,既有火紅耀眼之時,也有暗淡蕭條之日,此乃世之常理,又何必患得患失?過于注重個人的得失,只會使自己變得心胸狹窄,斤斤計較。
生活中往往有這樣一些人,做什么事情之前都要反復考慮,做完之后又放心不下,對方方面面都考慮得盡量周到,如有不妥,就很擔心把事情辦砸,擔心別人對自己有看法,并且極其注重個人的得失,他們被籠罩在患得患失的陰影之中,內心被得失攪得沒有一分安寧。
從前,晉國有位并不富裕的農夫不慎丟失了一頭牛,可他仍像從未丟失過什么值錢的東西似的,整天樂呵呵的。旁人不解,問他為何不去尋找丟失的那頭牛?農夫笑笑說:“牛是在晉國丟失的,肯定被晉國人拾到了。牛還在晉國,我何必費心去找它呢?”
孔子聽說這件事后說,如把“晉國”兩字去掉不是很好嗎?老子感慨道,要是再把“人”字去掉就更好了!
晉國農夫沒有因為自己家中丟失了一頭牛而沮喪,更沒有因為自家有所損失而悲傷,而是超越“物之主人為誰”之羈絆,從容而又灑脫地把自己之物推及為晉人之物,從而得出一國之內物沒有得與失。此乃人生之第一境界。
孔子認為,此人的境界還有個局限,應該把自己之物推及世人之物,突破有限的國界,其境界更為寬廣。此乃人生之第二境界。
老子更高一籌,他把一頭牛放進大自然中,掙脫了人之束縛,讓其往來無牽掛,真正回歸自然。此乃人生之第三境界,也是最高境界。
人生得失是常事,有些東西失去了就永遠不能再得到。面對得失,能夠達到像晉國農夫那樣坦然的心胸,心中會少些陰郁的云朵,透進更多的陽光。如若能像孔子所言,人世間的種種得失便隨風而去,紅塵中的你怎能不輕裝上陣?更甚者,如老子,人生無所謂得與失,讓心靈像云一樣飄逸,讓思緒無邊際地馳騁,定會看到風光無限。
人生如白駒過隙,面對種種挫折與失敗,懷著什么樣的心態(tài),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。
楚國有一個人叫支離疏,他的形體是造物主的一個杰作,或者說是造物主在心情愉快時開的一個玩笑——脖子像絲瓜,腦袋似葫蘆,頭垂到肚子上,雙肩高聳超過頭頂,頸后的發(fā)髻蓬蓬松松似雀巢,背駝得兩肋幾乎同大腿并列。好一個支支離離、疏疏散散的“半成品”!
然而支離疏卻絲毫不為自己的尊容而傷心,相反,他感謝上蒼獨鐘于他,平日里樂天知命,舒心順意,日高尚臥,無拘無束,替人縫衣洗服,簸米篩糠,足以糊口度日。當君王準備打仗,在國內強行征兵時,青壯漢子如驚弓之鳥,四散逃入山中。而支離疏呢,偏偏聳肩晃腦去看熱鬧。他這副尊容誰要呢,所以他才那樣大膽放肆。
當楚王大興土木,準備建造王宮而攤派差役時,庶民百姓不堪騷擾,而支離疏卻因形體不全而免去了勞役。每逢寒冬臘月官府開倉賑貧時,支離疏便欣然前去,領到三盅小米和十捆粗柴,仍然不愁吃不愁穿。
一個在形體上支支離離、疏疏散散的人,尚且樂天知命,以自然的心性,安享天年。那么把這支支離離、疏疏散散從而遺形忘智、大智若愚的精神運用到立身處世的方法中去,難道還不可逢兇化吉、遠害全身嗎?
月滿則虧,水滿則溢。這是世之常理。否極泰來,榮辱自古周而復始。因此,大可不必盛喜衰悲,得喜失悲。盛衰、得失自有天意。
凡人皆有七情六欲,面臨得失,很少有人能泰然處之,患得患失的心情攪得本來平靜的生活亂成一團糟,這又何苦呢。
有位朋友這樣看待得失。他說得失就像人體內的血,缺少了就會貧血、眩暈乃至危及生命,而太多了則會引發(fā)血稠、血脂升高,同樣會危及生命。
由此可見,保持一份平常心,才是面對得失的處世之道。別人得再多也是別人的,與我絲毫不相干;別人失再多也是別人的,我能幫則幫,幫不上也沒必要長吁短嘆。同樣,我得再多也是憑能力得到的,付出自有回報,也不必因此而沾沾自喜;我失再多也只能從自身找原因,客觀情形本來就是千變萬化,埋怨不得別人。這樣看來,問題豈不簡單得多了?
心理學所說的“自我協(xié)調和自在法”,基本功夫就在于“看懂自己”。正確看待得失,不為小事計較,不莫名其妙生氣哀傷,不悲天憫人,主動適應變化。
患得患失就是一味地擔心得失,斤斤計較個人的得失?;嫉没际侨松木窦湘i,是浮躁的一個重要表現(xiàn)形式。
從前有一位神射手,名叫后羿。他練就了一身百步穿楊的好本領,立射、跪射、騎射樣樣精通,而且箭箭都能射中靶心,幾乎從來沒有失過手。人們爭相傳頌他高超的射技,對他非常敬佩。
夏王也從左右的嘴里聽說了這位神射手的本領,也目睹過后羿的表演,十分欣賞他的功夫。有一天,夏王想把后羿召入宮中來,單獨給他一個人演習一番,好盡情領略他那爐火純青的射技。
于是,夏王命人把后羿找來,帶他到御花園里找了個開闊地,叫人拿來一塊一尺見方、靶心直徑大約一寸的獸皮箭靶,用手指著說:“今天請先生來,是想請你展示一下您精湛的本領,這個箭靶就是你的目標。為了使這次表演不至于因為沒有彩頭而沉悶乏味,我來給你定個賞罰規(guī)則:如果射中了的話,我就賞賜給你黃金萬兩;如果射不中,那就要削減你一千戶的封地?,F(xiàn)在請先生開始吧?!?/p>
后羿聽了夏王的話,一言不發(fā),面色變得凝重起來。他慢慢走到離箭靶一百步的地方,腳步顯得相當沉重。然后,后羿取出一支箭搭上弓弦,擺好姿勢,拉開弓開始瞄準。
想到自己這一箭出去可能發(fā)生的結果,一向鎮(zhèn)定的后羿呼吸變得急促起來,拉弓的手也微微發(fā)抖,瞄了幾次都沒有把箭射出去。后羿終于下定決心松開了弦,箭應聲而出,“啪”地一聲釘在離靶心足有幾寸遠的地方。后羿臉色一下子白了,他再次彎弓搭箭,精神卻更加不集中了,射出的箭也偏得更加離譜。
后羿收拾弓箭,勉強賠笑向夏王告辭,悻悻地離開了王宮。夏王在失望的同時掩飾不住心頭的疑惑,就問手下道:“這個神箭手后羿平時射起箭來百發(fā)百中,為什么今天跟他定下了賞罰規(guī)則,他就大失水準了呢?”
手下解釋說:“后羿平日射箭,不過是一般練習,在一顆平常心之下,水平自然可以正常發(fā)揮??墒墙裉焖涑龅某煽冎苯雨P系到他的切身利益,叫他怎能靜下心來充分施展技術呢?看來一個人只有真正把賞罰置之度外,才能成為當之無愧的神箭手??!”
得而不喜,失而不憂,在大得大失面前,若始終保持一份淡然的心境,那么這一生必定活得更從容。
無“患”即無憂
吾所以有大患者,為吾有身,及吾無身,吾有何患?
我之所以寢食難安是因為總是惦記自身的榮辱得失,如果把這一切都拋開,還有什么能擋住我的快樂?
在這里,老子剖析了自己不快樂不幸福的原因,那就是看不透時間的紛紛擾擾、熙熙攘攘?!凹拔釤o身,吾有何患?”這是一種感嘆,但更多的是一份看破人世后的寧靜。月的陰晴圓缺是客觀規(guī)律,是自然而然就發(fā)生的轉變。人的悲歡離合,順逆窮通,如同皓月一樣,也是自然的。要是能洞悉了然這樣的變化,自能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。這份超然,就是豁達的真正原因。
不管身處順境逆境,只要你心胸開闊,心境平和,那么你就能夠不被環(huán)境變化而影響,只覺日日是好日,四季都是好時節(jié),始終擁有快樂。
一個月皎風清的夜晚,云門交偃禪師把弟子們召集在一起講法,他問道:
“十五日以前不問汝,十五日以后道將一句來!”
弟子們聽了面面相覷,他便自己代答說:“日日是好日。”
這段公案非常有名,翻譯成白話就是說:“開悟以前的事我不問你們了,開悟以后的情境,你們試著用一句話說來聽聽!”學生們正在想的時候,他自己就說:“天天都是好日子呀!”
“日日是好日”最能體現(xiàn)禪者的境界,宋朝的無門慧開禪師,曾經(jīng)專門為云門的這句“日日是好日”,寫下一首傳誦千古的禪偈:“春有百花秋有月,夏有涼風冬有雪,若無嫌事掛心頭,便是人間好時節(jié)?!彼募救缡莵?,如是去,我們若能真心體悟到它們的殊勝情趣和景致,自能得到一番自在和逍遙。
但是,世俗的人們往往因為“嫌情”——分別心、取舍心,而產(chǎn)生種種掛礙和計量。因為分別心而有對立,因為對立而有取舍,因為取舍而有矛盾,種種煩惱和痛苦也就在所難免了。
所以,只有從自性、自心的反照去克服分別、取舍的嫌心,深入地去體會身邊各個不同的世界和境遇;心胸既開,何日不是好日呢?
對于覺悟生命的人而言,萬象皆為虛空,一切的江月松風,霧露云霞只是自然的情景,一切的橫逆苦厄也不過是陰雨黃昏而已,所以對“日子”能有什么破壞呢?當我們有一個巨大的花園時,幾朵玫瑰花的興衰,又有什么相干呢?
宋代理學家邵雍初到洛陽時,生活非常窘迫,曾住在一間極其簡陋的草房里,不足以擋風遮雨;同時,他還要每天砍柴燒飯侍奉父母。為了生活,他每天不得不干很多活,每年耕種莊稼的所得,僅能換取衣食讓父母與自己勉強度日。
生活雖然清苦,但他卻能樂在其中,還把自己的住處稱為“安樂窩”,自號安樂先生。有地方住,有飯吃,雙親俱在,可以共享天倫,還有什么比這個更令人快樂呢?
春秋宜人時節(jié),把家里安頓好,他還會外出游歷,走到哪里就把快樂帶到哪里,所到之處人們都爭相迎候,并高興地說:“安樂先生給我們帶來快樂了噢!”
其實,只要心境明朗,自為自樂,每天都會是個好日子,有了這種心態(tài),人生還有什么能夠將他困住的呢?一簞食,一瓢飲,也是一種自在自得。
有一個老漁夫給自己設定了一個目標,每天捕到魚兒能換到30元就收工。然后在家里吹笛子、斗斗雞、下下棋或者和孩子們一起玩陀螺、放風箏。
有一天,他的一位剛讀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的外甥來訪。這位碩士對舅舅的作業(yè)與生活方式很是納悶。他便提議道:“舅舅,為什么您不向銀行貸款,買艘先進的船與先進的捕魚工具到較遠的深海處多捕些魚兒呢?”
漁夫聽了有些莫名其妙。于是,這位碩士外甥繼續(xù)解釋道:“這樣,您就可以儲蓄,等到有了足夠的錢,就可無憂無慮去享受您自己想要過的生活,那該多好呀!”
漁夫聽了外甥的一番大道理后,放聲大笑,繼而說道:“你的意思是要我放下現(xiàn)有的生活方式,更勤快點,賺更多的錢后再來過這樣的生活嗎?”
外甥愕然……
對老漁夫來說,這樣的生活就已經(jīng)很滿足了,他每天都過得很快樂。還有什么比這個更重要的呢?何必放棄自己現(xiàn)在的好日子去追求以后所謂的好日子呢?這份豁達實在令人羨慕!
面對苦短的人生,豁達的人不會長吁短嘆,反而要長嘯一句“盡吸西江,細斟北斗,萬象為賓客。扣舷獨嘯,不知今夕何夕”。于窮厄時不會怨天尤人,反而安貧樂道,如劉禹錫的“斯是陋室,唯吾德馨”。于貶謫時不會失意落魄,反而“在其位,謀劃其政”,盡心為公,如滕子京“謫守巴陵郡。越明年,政通人和,百廢俱興,乃重修岳陽樓,增其舊制”。于遭謗時,不會忙于辯解,反而捫心自省,坦然面對,如歐陽公被謗,依舊井井有條地處理政務。于疾患時不會消極悲觀,反而暫作偷閑,安心養(yǎng)病,如鄭獬“病來翻喜此心閑,心在浮云去住間”。
豁達之人,能在逆境中安心。這份安心,不是消極待命。真正的安心,是積極的,是愈挫愈勇的,是永遠奮進的。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”,豁達之人,必也是自強不息之人。
豁達的風貌令人向往。要達到這樣的境地,實在是困難的。這其中雖然有一點性格的因素,但更多的是來源于“看破”,而不是消極的“看開”“暫忘”,甚至是破罐破摔的“無所謂”??雌剖且环N“世事洞明,人情練達”的明悟,是對人情世故變化規(guī)律的明了,是對人生和社會的通透理解。
要獲得人生的快樂其實沒什么秘訣可尋,只要放開心胸,便處處是福地、夜夜是良宵了。
迎難而上,不畏風雨
強行者有志。
行事遇困境而能不畏艱險的人,是有志氣的人。
老子并非是一個不積極的人,他認為“強行者有志”——在遇到艱難困苦時,一定要不畏艱苦,做到這一點才是有志氣的人。
事實上,在很多生活小事上,我們都在實踐著老子的這一智慧——你不會因為打開報紙發(fā)現(xiàn)每天都有車禍就不敢出門;你不會因為禽畜身上存在著各種病患而成為素食主義者;你同樣不會因為離婚率居高不下而拒絕戀愛、結婚……
想要成就大事,就必須具備老子“迎難而上、不畏風雨”的智慧。
1796年,年僅27歲的拿破侖率領六萬人的軍隊進入意大利阻擊對手,但法國和意大利之間是那正處于冬季覆蓋著皚皚白雪的阿爾卑斯山,六萬人在幾乎沒有路的情況下排成了一條20英里的長蛇陣,一旦來到看似無路可走的峭壁時,拿破侖就命人吹起沖鋒號,每個人都筋疲力盡,但隊伍卻在不停地前進,很快翻過阿爾卑斯山,擊潰了對手!從此這個世界的歷史上就多了一句“我的字典里沒有‘不可能’這三個字”的名言,多了一位身高1.65米卻敢說自己比阿爾卑斯山還高的皇帝。
一個人遇到困難的事情,或者退讓,或者挺進,這兩種不同的選擇自然導致了不同的結果。有些人有一股韌勁,對待自己認準的事,大膽而果敢地去做,這叫氣魄。敢于大膽去做的人常說:“我總有機會!”失敗者的借口是:“我沒有機會!”失敗者常常說,他們之所以失敗是因為缺少機會,是因為沒有成功者垂青,好位置就只好讓別人捷足先登,等不到他去競爭。
可是有眼力的人絕不會找這樣的借口,他們不等待機會,也不向親友們哀求,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去創(chuàng)造機會。他們深知,唯有自己才能給自己創(chuàng)造機會。
亞歷山大在某一次戰(zhàn)斗勝利后,有人問他,是否等待機會來臨再去進攻另一個城市,亞歷山大聽了這話,竟大發(fā)雷霆,他說:“機會?機會是要靠我們自己創(chuàng)造出來的?!眲?chuàng)造機會,便是亞歷山大偉大的原因。因此,唯有去創(chuàng)造機會的人,才能建立轟轟烈烈的豐功偉績。
如果一個人做一件事情總要等待機會,那是極危險的。一切努力和熱望,都可能因等待機會而付諸東流,而那機會最終也不可得。
有人認為,機會是打開成功大門的鑰匙,一旦有了機會,便能穩(wěn)操勝券,走向成功,然而機會并不是等來的,也不是從眾多事情中“挑揀”來的,而是在克服困難、迎難而上中收獲的。
愛迪生發(fā)明燈泡之前他失敗了很多次,當他用了一千多種材料做燈絲的時候,助手對他說:“你已經(jīng)失敗了一千多次了,成功已經(jīng)變得渺茫,還是放棄吧!”但愛迪生卻說:“到現(xiàn)在我的收獲還不錯,起碼我發(fā)現(xiàn)有一千多種材料不能做燈絲。”最后,他經(jīng)過了六千多次的實驗終于成功了。
我們可以試想一下,如果愛迪生因為這上千次的失敗而放棄了后面的試驗,電燈不能說發(fā)明不出來,但至少要推遲一些時候,人們也將在“黑暗”中多掙扎一段時間。
如果將愛迪生的每次試驗失敗都算成一次挫折,那么,愛迪生發(fā)明電燈也就是遇上了六千多次的挫折,這個數(shù)目無疑是驚人的。由此可見,愛迪生的毅力更驚人!愛迪生的這種毅力,與老子“強行者有志”這一智慧異曲同工。
人生就像一條曲折而多石子的道路。因為它是曲折的,所以常使人感到無奈;因為它多石,所以常令人跌倒。若想走好這條路,就必須擁有一個迎難而上、不怕困難的信念,讓它支撐著我們披荊斬棘,迎接人生一個又一個的成功。
生于憂患,死于安樂
重為輕根,靜為躁君。是以圣人終日行不離輜重。
慎重是大意的控制者,淡定是浮躁的制服者。所以圣人行事處處有備,即便光彩奪目,也從不敢養(yǎng)尊處優(yōu)。
老子認為,許多人惹禍的原因是麻痹大意,沒有憂患意識。此后的孟子在這一智慧上也提出了“生于憂患,死于安樂”的觀點(《孟子·告子下》)。可見,一個人要想成就大事,就不能讓自己的生活太過于安逸。
人們都知道,在溫室里長成的花是經(jīng)不起風吹日曬的。人也是如此,在安逸的生活環(huán)境中,很難培養(yǎng)克服困難,擺脫逆境的能力,會在困難面前束手無策,遇挫折、逆境則消沉絕望,往往導致失敗,這也是“富家多敗兒”的原因之一?!皩殑︿h從磨礪出,梅花香自苦寒來”,只有經(jīng)歷過憂患和磨難,才能逐漸邁向成功。在年輕的時候,多把自己放在逆境中,不僅會磨煉敲打出許多美好的品性,也能增強生活的能力,擴展視野,掌握很多技能。
為了避免“死于安樂”,人們在平時就應該養(yǎng)成一種生活緊迫感,只有這樣才能產(chǎn)生不斷進取的力量。
人們都知道勾踐臥薪嘗膽成為霸主的故事,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勾踐為什么之前被夫差打敗并為奴三年的原因,其實夫差之所以能打敗勾踐,正是得益于他當時生于憂患之中——
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死,其子勾踐繼位,吳國起兵攻越。吳越兩軍戰(zhàn)于檇李(今浙江嘉興南)。吳國的軍隊陣列整齊嚴肅,越王勾踐派敢死隊沖鋒失敗,就改用罪人在陣前集體自殺,吸引吳軍的注意力,然后偷襲吳軍,越將靈姑浮揮戈刺傷吳王闔閭,吳軍敗退,闔閭死于途中,其子夫差繼位。
夫差為報父仇,派專人侍立宮門,每逢夫差出入,便發(fā)問:“夫差,越王殺害你父親的仇恨你忘掉了嗎?”
夫差則回答:“不敢忘!”終于在公元前497年,吳在夫椒(今江蘇吳縣西南太湖中)大敗越軍,迫使越國臣服,并讓越王勾踐到吳為奴三年。
公元前485年,夫差在黃池(今河南封丘西南)會盟諸侯,擊敗晉而成為霸主。
“死于安樂”的例子更是舉不勝舉,從下面一則寓言中不難發(fā)現(xiàn)“死于安樂”的原因。
在一個奇冷的冬夜,富有的趙員外和有學問的陳老夫子正在家中賞樂,忽有一乞丐來行乞,而且自稱不怕冷,只是餓了。趙員外給他吃飽之后,想看看乞丐到底怕不怕冷,于是與乞丐打了個賭——乞丐只要在員外院里的歪脖樹下呆上一夜而不被凍死,就可贏得五百畝良田,一套豪宅和一家當鋪。當晚,乞丐不停地打太極、練武術,最終挨到了東方現(xiàn)出一縷紅色的曙光,他賭贏了。乞丐因此發(fā)了財,娶了嬌妻,也成了一位員外。
三年后,又是一個寒冷的冬夜,“乞丐員外”夫婦來趙員外家做客,陳老夫子作陪。趙員外說:“你現(xiàn)在也是員外了,不過還不如我富,你敢不敢再賭一次,賭注還是和原來一樣。你若是再贏了,就比我富了,而且是全城首富。想不想再賭一回?”“乞丐員外”本來不想再賭,但“乞丐員外”的嬌妻禁不住“全城首富”的誘惑,對他撒嬌不止,終于雙方簽下生死文書再賭一回。
“乞丐員外”還想再像三年前那樣打太極練武術,但發(fā)現(xiàn)自己步伐已亂,四肢不靈,全沒了“天人合一”的能力,最后終于被凍死了。陳老夫子對趙員外總結說:“他以前能贏你,是因為他原本就饑寒交迫,所以抗凍能力強;現(xiàn)在他和你一樣了,吃好的、穿好的,活動少,鍛煉少,每天生活在安逸之中,抗凍能力自然就降低了,所以在同樣的條件下卻被凍死了!”
順利的境遇,優(yōu)越的地位,富足的資財、舒適的生活,似乎應該是個人、家庭以至民族發(fā)展的有利條件。然而事實并非如此——滿清的八旗子弟就是最好的例子,這個馬背上的民族曾是驍勇剽悍的,但成了統(tǒng)治階層后,不過幾代,八旗子弟就沉醉于安樂享受之中,清朝的滅亡也隨之來臨。
遵循“生于憂患,死于安樂”的智慧,我們便不難找到一種生活之道、成功之道!
關鍵時刻不要走錯路
故建言有之:明道若昧,進道若退,夷道若類。
所以有人說,真正清楚明白的“道”在愚昧的人看起來似乎是晦暗不清的;最高暢通無阻的“道”在愚昧的人看來卻是最閉銷不通的;最寬闊平坦的“道”在愚昧的人看來卻是最崎嶇坎坷的。
明白了大道就拋棄了小聰明,在只有著小聰明的人眼中看來反而是糊涂了;走上了歧途還以為自己是走在正道上,那是因為從未真正體會到正道的存在,或者說從來就沒接觸到那個境界的邊緣。最完美的美德就是虛懷若谷,只有這樣才能歸納百川,然而人們往往并不這樣認為,他們只要有一杯水就以為自己得了大智慧,只要有了一塊石頭就以為自己擁有了天下。
在這種情況下,人們往往走不出自己的路,前途在他們眼中迷迷茫茫,歧途甚多,有時候循著自然大道才走了沒多久,被旁邊有小聰明的人說上幾句,就以為自己走錯了路,慌慌張張地改道而行,殊不知這才是歧路。
因為看起來通往“道”的路是如此崎嶇不平,而且晦暗不清,所以人們覺得走這種路是太艱險了,可是風光往往只有在險峰上才可以領略。
北宋真宗時,契丹人入侵宋國,告急的文書連連發(fā)到朝廷,卻都被宰相寇準給扣下了,不讓真宗皇帝知道。
真宗在別處聽說這個消息,非常著急,就向寇準問訊??軠收f:“大敵當前,如果有拼死的決心,任何妙計都是無用的。我請求皇上御駕親征,為將士們擊鼓打氣?!?/p>
真宗害怕了,說:“我貴為天子,怎么能以身犯險呢?除非你能保證我的絕對安全,否則就是對我的不忠了?!?/p>
寇準說:“如今敵軍氣勢正盛,我軍連連失地,這種局面必須改變。皇上雖然冒些兇險,但只有這樣才能鼓舞將士們的士氣,挽回頹勢。我想敵軍萬萬預想不到皇上會親自上陣,他們一定會十分恐慌的?!?/p>
真宗被寇準勸服,勉強出征。走到南城的時候,隨行的大臣又勸真宗回去,他們說:“契丹的兵力強大,皇上為什么要和他們硬拼呢?不如遷都到南方,以后再作打算?!?/p>
寇準舌戰(zhàn)群臣,堅持請真宗到澶州督戰(zhàn)。他說:“成就大業(yè),就不能回避風險,以求安穩(wěn)?,F(xiàn)在契丹勢在滅我大宋,我們如果退讓,那么就會一敗涂地不可收拾。”
真宗猶豫不決,寇準于是把負責軍事的武將高瓊找來,對他說:“國家危難,皇上決心難下,還請你去勸諫皇上不要后退。如今人心不穩(wěn),這也是你們武將為國報效的時候了。”
高瓊便去面見真宗,說:“兵來將擋,水來土掩,這是很自然的事,皇上不該聽信南遷的話?;噬蠋ьI我們殺敵,軍心一定大振,我軍一定會大勝的?!?/p>
有了武將的保證,真宗終于安心了一些,于是親臨澶州督戰(zhàn),全體將士奔走相告,士氣大振。契丹人果然膽怯起來,不敢進攻了。
最后,雙方簽訂了“澶淵之盟”,大宋北方的一些領土得到了保全。
寇準力主真宗涉險親征,這在大多數(shù)人眼里都是一條不可取的路,然而正因如此才避免了宋朝亡國的命運。人們不愿冒險走自己認為是不清楚的路,這是因為他們不知道,有時候只有那些他們認為不安全的路才是真正合乎“道”的,是順應事物發(fā)展趨勢的正確之路。在這一點上,只有像寇準這樣的有遠見的人才能堅持正確方向。
在面臨緊要關頭的時候,因為人們缺乏遠見,更加不容易看清前途,這種時候尤其容易選錯了路。
公元979年初,宋太宗御駕親征北漢,北漢主劉繼元走投無路,只好投降。面對這巨大的勝利,宋太宗心花怒放,難以自持,他不顧兵疲財缺的現(xiàn)狀,主張乘勝伐遼,收回被遼占據(jù)的燕云十六州。
宋朝大將潘美反對此議,他對宋太宗懇切地說:“我軍大勝,此刻也不能志得意滿,輕敵冒進。眼下尚需穩(wěn)定形勢,鞏固勝果,士卒也需要休整。”
但是宋太宗求勝心切,堅持大舉北進,快到高梁河時,宋軍遭到遼軍的伏擊,損失慘重,宋太宗一時也不知去向。
當時,宋太祖趙匡胤的長子、武功郡王趙德昭也隨宋太宗親征,他手下的將領猜測宋太宗不是被殺就是被俘了,于是私下商議立趙德昭為帝。眾人討論過后,就去勸說趙德昭:“皇上失蹤,想必已經(jīng)蒙難。如今軍心不穩(wěn),大敵當前,郡王如不當機立斷,承繼大統(tǒng),恐怕變亂不止。恭請郡王速即帝位,以此平定軍心,號召天下。”
趙德昭面對眾將擁立,一時心動。本來宋太祖趙匡胤去世時沒將皇位傳給兒子趙德昭,卻是傳給了弟弟趙匡義,就讓趙德昭很是郁悶。但是后來他為了避免宋太宗的猜忌,就處處表現(xiàn)得恭敬,絲毫也不敢表現(xiàn)出自己的怨尤,這才君臣相安無事。此時面對眾將的擁立,在最初的欣喜過后,他開始考慮這件事關系太大,萬不可因貪圖帝位而犯下致命之禍。雖然在眾人看來,此刻走上帝位是順理成章之事,但如果太宗并未蒙難,一旦回來看到他輕率即位,必然不會放過他,到時候大難就要臨頭了。
于是他故作憤怒之狀說:“皇上生死未明,大敵在側,爾等不思報國殺敵,卻在這里胡言亂語,動搖軍心,這是忠臣所為嗎?我為皇上臣子,誓死效忠皇上,豈能受你們的唆使,干下這等大逆不道之事?你們真是昏了頭了!”
眾將面面相覷,口中只好自稱有罪,但是心里未免異樣。
為了安撫他們,趙德昭又低聲說:“你們的好意我心領了,可是榮辱之事,豈可操之過急?再說趙氏江山誰做皇帝都是一樣,我豈能趁皇上危難而行其私呢?倘若皇上真的遭遇不幸,為了宋室江山,我還是不會令各位失望的?!?/p>
眾將皆服其義。第二天早上,宋太宗被楊業(yè)父子救回,安然無恙,眾將又深服趙德昭的慎重了。
在不同情況下看來,同樣的路表現(xiàn)的狀況也是不一樣的。當天還是光明一片,第二天就變成了災禍之源。因此在選擇該走哪一條路的時候不可不慎重,尤其應該帶有一雙睿智的眼睛,順應大道,不可逆道而行。
世俗的看法不一定就是對的
正言若反。
正面的東西表現(xiàn)出來的現(xiàn)象就像有其反面一樣。
所謂“正言若反”,是老子辯證思維理論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環(huán)節(jié),也是老子的一個基本觀點和思維表達方式,表現(xiàn)了老子邏輯思想的特色。黑格爾在評論赫拉克利特的辯證思維時曾說:“理性在他物中認識到此物,認識到在此物中包含著此物的對方?!崩献拥霓q證思維也體現(xiàn)了這個思想。
老子概括出,在事物的發(fā)展變化中,有時候條件與結果、目的與手段乍看是相反的,而實際是一致的。這對缺乏辯證思維的人來說,似乎是悖謬之論,但是無數(shù)的實踐證明了這是真理。而且這種真理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都能體會到的,只是大多數(shù)人從未思考過這類問題。
作為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(fā)揚者,莊子在自己的著作中也表現(xiàn)出了和老子一致的辯證思維方式,唐注釋家陸德明在《經(jīng)典釋文序錄》就曾說莊子是“辭趣華深,正言若反”。例如在《莊子·秋水》中,說風蓬蓬然起于北海而入于南海,以手指擋之,風不能折指,指卻能勝于風,以足踏之,風不能折足,足卻能勝于風,然而風能折斷大樹,掀翻大屋,這就是以眾小不勝為大勝。從許多局部說,是小不勝,但積聚許多局部的小不勝卻能夠整體上大勝。表面上看這是一個悖論式的語句,實際上是巧妙地表達了局部和整體相反相成的辯證性質。
而在《莊子·山木》中則說“君子之交淡若水,小人之交甘若醴,君子淡以親,小人甘以絕”,君子的交往是出于志同道合,雖在物質利益上淡薄如水,感情上卻能夠親密無間。小人的交往是出于蠅頭小利,雖在物質利益上美如甜酒、卻會在感精上導致決襄斷絕。這是莊子總結的交友之道,其表達形式也是正言若反。
老莊“正言若反”的辯證思維方法與表達形式在現(xiàn)代仍有著巨大的生命力,對現(xiàn)代人的生活有著深切啟示,值得仔細品味。
在生活中,可能我們時常覺得生活像是在和我們唱反調,想達到的目的總是達不到,想得到的東西總是得不到,似乎總是在遭遇挫折和失敗,所以人說“世上不如意事十之八九”。就如老子所說“正言若反”,儒家的孟子也說過:“天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,行拂亂其所為……”同樣是靠著“反面”的艱難而達到正面的“動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”。可見那些讓我們感到挫折的反面的環(huán)境是為了增加我們面對困難的韌性。
有許多人正是因為經(jīng)歷過反面的逆境,然后才體會到正途何在。
司馬遷的父親名談,是一位太史令,“掌握秘籍,職司記載”,博學天文、史事,通曉諸子學術。司馬遷從小受到良好的熏陶,10歲時,他隨父來到長安,誦讀圣賢之書,有機會接觸到許多珍貴文化歷史資料。20歲以后,司馬遷開始周游各地名山大川,他游歷淮河、長江一帶,深入鄉(xiāng)野,探訪古跡,采集傳說,考察風土人情。
他曾到過劉邦起兵的沛縣等地,訪問過蕭何、曹參、樊噲、滕公等人的故家,了解了他們的一些事跡。他曾登上會稽山,去尋找民間傳說已久的禹穴。為了勘察舜帝所葬的地方,他又登上九嶷山。他考察過屈原的遺跡,參觀了孔子的“廟堂車服禮器”,瞻仰過信陵君門客侯贏曾經(jīng)看過的夷門。他“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”,增長了不少的知識,更重要的是接近下層人民,了解人民的疾苦,為后來寫《史記》積累了大量資料。
司馬談死后三年,司馬遷繼任當了太史令。在他42歲的時候,開始了《史記》的著述。
在公元前99年,司馬遷因替李陵辯冤而遭大禍,司馬遷在獄中受到奇恥大辱,本想“引決自裁”,但為了完成《史記》,他不得不“隱忍苛活”下來。在獄中他想起以前周文王被商紂王囚禁的時候,曾推衍出《周易》的卦爻。他想起了孔子在陳、蔡二國遭到困厄,而作《春秋》,屈原放逐江南而作《離騷》,魯史官左丘明雙目失明而編撰《國語》,孫臏受到髕刑而作《兵法》……這一切給了司馬遷極大的鼓舞。在獄中他效法這些不朽的名家,發(fā)奮而作,為了完成自己的宏偉心愿,忍辱含垢,發(fā)奮著述,終于在公元前92年,以極大的毅力和雄深雅健的文筆,完成了不朽的歷史巨著《史記》。
司馬遷寫《史記》的過程,說明了一個人在困境面前要學會忍耐,從而才能更加堅毅。就像在《圣經(jīng)》里所說:“我們求主加增我們的信心,神卻使我們傷財、害病、失業(yè)、遭難,逼我們比以前更會運用信心?!边@便是一種“正言若反”的方式,所以當我們覺得環(huán)境不順,期望和事實背道而馳的時候,要知道這是在借助環(huán)境造就自己的機會。
《論語·雍也》中說顏回“一簞食,一瓢飲,在陋巷,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”,這體現(xiàn)了顏回安貧樂道的品格。一個人之所以能夠安貧樂道,首先是因為他已經(jīng)窺知了“道”的妙處,既然體會了“道”的境界,那么世俗的貧困又怎么能夠困住他那顆快樂而安然的心呢?
正言若反,在世人眼中看到的貧困生活,不一定就是真正的不安樂,這個道理只有真正身臨其境的人才能夠細心體會了。
生時不留遺憾
出生入死。生之徒十有三,死之徒十有三,人之生,動之死地,十有三,夫何故?以其生生之厚。
人出世為生,入地為死。長壽的人占十分之三,短命的人占十分之三,本來可以長生但自己走向死路的人占十分之三,為什么會這樣呢?因為對生活執(zhí)著過度了。
生和死是個很沉重的話題,生帶給我們喜悅,死帶給我們陰郁,不論如何,我們都無法避開死,它總會在一個我們無法預料的瞬間降臨在我們頭上。既然如此,我們就該善自珍重,努力享受生命,這樣在死亡到來時也就不會有任何遺憾了。
人經(jīng)歷世間數(shù)十年的寒暑歲月,終究會有老病死亡的一天,很多人面臨死亡,常常是不甘愿、不放心地離開。因為他還有志愿沒有實現(xiàn),還有事業(yè)沒有完成,還有恩惠來不及報答,還有善事功德不盡圓滿。
他們感覺自己對于世間虧欠很多,可是無常一到,由不得人拖延一刻,最后迫于無奈,只有把種種的歉疚和慚愧帶進棺材里。因此,一個人在世間,該擔負的責任要一肩挑起;受別人的滴水恩德要及時回報;需要懺悔認錯的事,更不要推諉粉飾;需表達溝通情感,何必吝于開口呢?心頭摒除閑事牽絆,自在灑脫地走人間一回。
不要把歉疚帶到棺材里,讓我們重新省思生命的價值,今生要留下什么在人間呢?貪欲還是施舍?瞋恨還是寬恕?斗爭還是和平?索求還是余蔭?
平常,死亡對我們而言像夢一般遙遠,我們總想:怎么會呢?但事實上那是每個人終有一天都會面對的現(xiàn)實,即使最愛的人也要被迫分離,被迫拋棄已有的財產(chǎn)、地位,終究要到另一個世界去的。渾然不覺的我們總是生氣蓬勃地度過或哭或笑的一生。
有一個少年,他患了一種肌肉萎縮的難治病癥,醫(yī)生已經(jīng)宣告來日不多。他不但接受這個死亡宣告,并正視直逼而來的死亡。對其不多的人生,他認為應該留下“我確實已來過一遭”的證明,所以每天拼命地作詩。
我們也許認為死亡是幾十年以后的事,或者認為是馬上要面臨的事,此二種想法不同,生活態(tài)度亦隨之差距甚大。
倘若我們認為死亡是很久以后的事,則不會慌慌張張地急著要把活著時該做的事做完。但如果死亡迫在眼前,則必會將所剩短暫的時日區(qū)分清楚,好好地把握。
日本的上智大學精神科教授小術貞孝曾走訪全日本的監(jiān)獄,他獲得一個驚人的結果,那就是死刑犯和無期徒刑犯之間,想法與態(tài)度有很大的差別。
死刑犯中有人一晚可作出20句甚至30句的俳句,或者讀完一本深奧難懂的書,或者給同一位女性寫了300封之多的信等等,每人都顯出自己精力最旺盛的一面。
相反,無期徒刑囚犯則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,簡直毫無氣力、毫無感覺。
仔細想想看,我們每夜不都在“死亡”的狀態(tài)中嗎?睡眠是一種假死狀態(tài),只不過確知第二天早晨會醒過來,方能安心入睡罷了。誰都無法保證明天一定還會活著,所以不妨將今天視為生命的最后一天那樣去珍惜。
日休禪師曾經(jīng)說過:“人生只有三天,活在昨天的人迷惑,活在明天的人等待,只有活在今天最踏實?!钡撬指嬲]人們:“今天,你別走得太快,否則,將會錯過一路的好風景!”
現(xiàn)代人看起來實在太忙了,許多人在這忙碌的世界上過活,手腳不停,一刻不得空閑,生命一直往前趕;他們沒有時間停一停,看一看,結果,使這原本豐富美麗的世界變得空無一物,只剩下分秒的匆忙、緊張和一生的奔波、勞累。
一天,一位年輕有為的總裁,以比較快的車速,開著他新買的車經(jīng)過住宅區(qū)的巷道。他時刻小心在路邊游戲的孩子會突然跑到路中央,所以當他覺得小孩子快跑出來時,就要減慢車速,以免撞人。
就在他的車經(jīng)過一群小朋友身邊的時候,一個小朋友丟了一塊磚頭打到了他的車門,他很生氣地踩了剎車后并退到磚頭丟出來的地方。他跳出車,用力地抓住那個丟磚頭的小孩,并把他頂在車門上說:“你為什么這樣做,你知道你剛剛做了什么嗎?真是個可惡的家伙!”接著又吼道:“你知不知道你要賠多少錢來修理這輛新車,你到底為什么要這樣做?”
小孩子央求著說:“先生,對不起,我不知道我還能怎么辦?我丟磚塊是因為沒有人肯把車子停下來?!彼呎f邊流下了眼淚。
他接著說:“因為我哥哥從輪椅上掉了下來,我一個人沒有辦法把他抬回去。您可以幫我把他抬回去嗎?他受傷了,而且他太重了我抱不動?!?/p>
這些話讓這位年輕有為的總裁深受觸動,他抱起男孩受傷的哥哥,幫他坐回輪椅。并拿出手帕擦拭他哥哥的傷口,以確定他哥哥沒有什么大問題。
那個小男孩萬分感激地說:“謝謝您,先生,上帝會保佑您的!”
年輕的總裁慢慢地、慢慢地走回車上,他決定不修它了。他要讓那個凹坑時時提醒自己,“不要等周遭的人丟磚塊過來了,才注意到生命的腳步已走得太快?!?/p>
當生命想與你的心靈竊竊私語時,若你沒有時間,你應該有兩種選擇:傾聽你心靈的聲音或讓磚頭來砸你、提醒你!
有一位老人,年輕的時候,每天都工作超時,拼命地賺錢。節(jié)假日,同事們帶孩子度假,他卻到小販朋友的店鋪幫忙,以賺取額外收入。原本計劃在還完房屋貸款后,便帶孩子們到臨近的泰國玩玩。可是,三個孩子慢慢長大,學費、生活費也越來越高。于是他更不敢隨意花錢,便擱下游玩一事。
大兒子大學畢業(yè)典禮后一個星期,夫妻倆打算到日本去探親??墒?,在起程前兩天的早晨,醒來時,他突然發(fā)現(xiàn)枕邊的老伴心臟病發(fā)作,一命歸天了。
這是怎樣的遺憾?你是否也因為生活太快、大忙碌而忽略了你所愛的人呢?
把今天當成是生命的最后一天吧,與其在死前惦念未盡的一切,何不在生時就做到讓自己無憾!
順其自然事事順
治大國,若烹小鮮。
治理國家之道與烹調小魚之道可以共通比擬。
小魚體小而脆弱,所以烹調的時候不能力道太猛,也不能隨意翻動,須小火慢烹,多加觀察,細心調制,辦事情也是同樣的道理,你必須順其自然,不能違反規(guī)律蠻干,否則事情也一定辦不好。
有一位客人去侯子家訪問,送了他一只獐子。侯子問:“獐子可以馴化嗎?”客人回答他說:“在太平盛世里,野獸都可以成群地出游,你難道不相信嗎?為什么獐子不可以馴養(yǎng)呢?”侯子說:“對呀,我試試看吧。”
侯子為獐子造了間房子,開始馴養(yǎng)它。獐子的情緒很不穩(wěn)定。它一會兒低聲呦呦地叫,叫過之后,就靜靜地呆在那里,一動不動,好像在思念什么;一會兒又嗥嗥地大叫,顯得很是悲涼。到了晚上,獐子不愿被囚禁在房子里,常常用頭去撞門。如果有人走近去看它,它就驚恐萬狀地在角落里縮成一團,一動不動地盯著來人。獐子雖然在這些方面表現(xiàn)得與人很相似,但還是難以將它的野性馴化。
仲鳧王子聽說了這件事,就去對侯子說:“你顯然不善于馴養(yǎng)獐子,為什么不把它交給我來馴養(yǎng)呢?”
侯子回答說:“你的院子里面有兩條狗,大的像西旅氏的猛狗,小的也是韓之盧的后代,十分勇猛。如果獐子被這兩條惡狗吃掉了,那可怎么辦呢?”
王子聽了哈哈大笑,說道:“你不但不善于馴養(yǎng)獐子,而且也不了解我的兩條狗。我將會引著獐子去見那兩條狗,然后逐漸讓它們在一起吃食,逐漸讓它們晚上同住一個地方,逐漸使它們成為好友,而且還要讓它們的關系日益親善。我既然馴養(yǎng)獐子,當然只會使它的生活更安定,怎么會去傷害它呢?”
侯子聽了這話,覺得有點道理,但還是囑咐說:“盡管如此,你還是派小童子看著點,用繩子把獐子拴起來,別讓狗太接近它?!?/p>
王子聽罷沉思了一會沒有說話。就這樣,獐子就讓這位王子帶回去了。
過了三天,王子派人帶話過來給侯子說:“我已經(jīng)不讓童子看獐子了。我的那兩條狗,看上去也很平靜、安寧,不像是想侵犯獐子的樣子?!?/p>
又過了三天,王子又派人告訴侯子說:“現(xiàn)在我已經(jīng)把繩子解開了,我的那兩條狗,也能與獐子和睦相處,很是親熱。雖然獐子還是存有戒心,但我相信很快就會好起來的?!?/p>
又過了三天,王子再次派人送來消息:“獐子已經(jīng)消除了戒心,與我的兩條狗真的是親密無間了。”
又過了三天,西旅氏狗卻趁獐子熟睡的時候,咬住了它的喉嚨,韓之盧狗也上去咬住它的兩肋,獐子就這樣被咬死了。
愚蠢的仲鳧王子不顧獐子和狗本是天敵,硬要逼它們相親相愛,當然會造成可怕的后果。
順其自然,可以使事情變得容易,而且又符合自然規(guī)律。
從前,有位樵夫生性愚鈍,有一天他上山砍柴,不經(jīng)意間看見一只從未見過的動物。于是,他上前問:“你到底是誰?”
那只動物開口說:“我叫‘領悟’?!?/p>
這時,樵夫心想:“我現(xiàn)在就是缺少‘領悟’??!把它捉回去算了!”
這時,“領悟”就說:“你現(xiàn)在想捉我嗎?”
樵夫嚇了一跳:我心里想的事它都知道!那么,我不妨裝出一副滿不在意的模樣,趁它不注意時趕緊捉住它!
結果“領悟”又對他說:“你現(xiàn)在又想裝成不在意的模樣來騙我,等我不注意時,將我捉住?!?/p>
樵夫的心事都被“領悟”看穿,所以就很生氣:真是可惡!為什么它都能知道我在想什么呢?
誰知,這種想法馬上又被“領悟”發(fā)現(xiàn)。
它又開口:“你因為沒有捉住我而生氣吧!”
于是,樵夫從內心檢討:我應該把它忘記,專心砍柴。
樵夫想到這里,就揮起斧頭,用心地砍柴。
一不小心,斧頭掉下來,卻意外地砸在“領悟”上面,“領悟”立刻被樵夫捉住了。
人們做事一定要學會順其自然。違背規(guī)律去辦事,就會步步艱難,而學會順應規(guī)律,就會得心應手,一路坦途。
不必煩惱,辦法總比困難多
大道廢,有仁義;智慧出,有大偽;六親不和,有孝慈;國家昏亂,有忠臣。
大道毀壞之后,才產(chǎn)生仁義。智巧出現(xiàn)之后,才產(chǎn)生虛偽。六親不和之后,才產(chǎn)生孝慈。國家昏亂之后,才產(chǎn)生忠臣。
憂愁和煩惱通常會使人的情緒波動,讓原本能夠做好的事情都無法做好。老子面對這種情況提出了“大道廢,有仁義;智慧出,有大偽;六親不和,有孝慈;國家昏亂,有忠臣。”的觀點。在老子看來,任何困難都不必過于煩惱,總會找到辦法的解決。
美國成功學家格蘭特納說過這樣一段話:如果你有自己系鞋帶的能力,你就有上天摘星星的機會!一個人對待生活、工作的態(tài)度,是決定他能否做好事情的關鍵。很多人在工作中尋找各種各樣的借口抱怨命運對自己的不公,然而這一切并不能換來所謂的公正。唯有用平靜的心態(tài)去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境遇,才能去除生活中的煩惱、解決那些看似無解的難題。
一個小男孩晚上與家人一起玩牌,連續(xù)幾次抓的牌都很差,結果全輸了,于是,他開始抱怨自己手氣不佳、運氣不好。這時,男孩的母親突然停止了玩牌,她嚴肅地對小男孩說:“無論你手中的牌怎樣,你都必須接受它,并盡最大努力玩好自己的牌!”小男孩望著母親那嚴肅認真的面孔,愣了愣神。只聽母親接著說道:“人生也是如此,上帝為每個人發(fā)牌,你無法選擇牌的好壞,但你可以用好的心態(tài)去接受現(xiàn)實,并竭盡全力,讓手中的牌發(fā)揮出最大的威力,獲得最好的結果。”
從此以后,小男孩一直牢記著母親的這番教誨,他不再抱怨自己的命運,而是以良好的心態(tài)去迎接人生的每一次挑戰(zhàn)。就這樣,他從得克薩斯州的農村默默無聞地走了出來,一步步成為陸軍中校、盟軍統(tǒng)帥、美國總統(tǒng)。這個小男孩,就是美國第32任總統(tǒng)——艾森豪威爾。
人們在工作中會遇到很多困難。但困難是死的,人是活的?;畹娜巳ソ鉀Q死的困難,方法就像通往羅馬的路一樣有多種。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入手,去思考它、研究它,找到多種解決困難的辦法。
阿基米德稱是世界上偉大的數(shù)學家之一,他就遇到過一件很棘手的事情:
敘拉古城當時的統(tǒng)治者海厄羅王為了報答諸神的恩澤,決定建造一個華貴的神龕,內裝一個純金的金冠作為祭祀物。金匠如期完成任務,這時有人告密說金匠私吞了部分金子,企圖用等重的銀子摻入蒙混過關。憤怒但無法判斷確有其事的國王請來了阿基米德作鑒定。
面對這個無法用常規(guī)數(shù)學方法解決的問題,阿基米德也一時想不出辦法。但他并沒有因為想不出辦法而愁眉不展、牢騷抱怨;相反的,他嘗試著運用各種方法去解決這個難題。最終,阿基米德在用澡盆洗澡時突受啟發(fā),豁然開朗,利用浮力測出了金冠的真假,也讓他成功地發(fā)現(xiàn)了浮力定律。
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:“前方是絕路,希望在拐角?!碑斘覀冋J為困難無法解決時,就好像到了絕路一樣。這個時候困難就像橫在我們面前的河,你要突破它的阻礙,可以從橋上過去,也可以坐船過去,還可以自己游過去。事實上,每一種困難都有多種解決辦法,關鍵在于面對困難的時候,不是知難而退、被困難所嚇倒,而是迎難而上,不斷想方法、找辦法,這也是成功與失敗的差距。
俗話說,“沒有翻不過的火焰山,沒有淌不過的流沙河?!毕嘈抛约海龅嚼щy要以一種積極向上的態(tài)度去對待。如若遇到困難首次嘗試失敗之后,不能耐著性子去接著嘗試解決辦法,那么愛迪生永遠發(fā)明不出來燈泡、飛機也永遠上不了天,一切一切不能一次成功的東西都將在這個世界上消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