能占你便宜的人,其實段位高不到哪去——說白了,你們水平大差不差,是一類人。這種人不可怕,真正可怕的是“強鏈接”。在社會上只要和誰綁得太緊,不管是父母、愛人還是孩子,早晚要倒霉。君子之交淡如水,和所有人保持等距離,你才沒弱點。你想想,要是和誰走得太近,對方知道你的軟肋,哪天鬧了矛盾,這些軟肋就可能變成刺向你的刀;要是總被親情、愛情捆住,想做事時總有人拖后腿,哪還有精力往前跑?
有句扎心的話得說:總說“為你好”的人,往往是弱者。他們不是真為你著想,是想占用你的時間、精力,甚至你的想法。你要是清醒又獨立,誰都不見、誰都不接觸,反而是對自己最有力的保護。那些天天在家待不住,總想著往外跑的人,內(nèi)心多半是亂的——他們只是年齡長了,根本沒成熟。就像有些中年人,看著滿臉滄桑,一遇到事就慌,總想著“找人商量”,其實就是沒學(xué)會自己扛事,得靠別人的關(guān)注才能站穩(wěn)。
你得知道:當(dāng)你對別人有價值時,想從你這撈免費好處的人,是沒底線的。所以別輕易對任何人好,這不是不善良,是懂人性。人性就是這樣:免費得到的東西,永遠不會珍惜。就像去米其林餐廳,150塊的菜覺得不香,花1500塊買一道,哪怕吃不飽,也覺得“值”;線下咨詢也是,免費聊半小時的人,轉(zhuǎn)頭就把你說的話忘在腦后;花了幾千塊約的咨詢,會拿著本子記,甚至反復(fù)追問細節(jié)——這就是“付費才上心”的道理。
這背后藏著個規(guī)律:不付費,就不覺得“爽”。領(lǐng)免費雞蛋的人,不會念你的好;花9.9塊買課的人,會覺得你不值錢。搞錢的思維都是相通的——對方越付費,你越值錢。這話乍一聽像歪理,其實是人性的真相:沒付出代價的東西,誰都不會當(dāng)回事。
窮人總喜歡“唯心”——相信“感情能當(dāng)飯吃”“真心能換真心”;富人更信“唯物”——只認實實在在的價值和交換。唯心的人聽不得唯物的話,覺得你破壞了他的幻想;唯物的人看不上唯心的人,覺得那是智力沒開竅。
就像做飯:食材新鮮,簡單調(diào)味就香;食材不新鮮,才需要用重調(diào)料壓味。對傻子講道理,得說“大道理”“宇宙觀”,他才聽得進去;對聰明人說話,直接落地、講真話就行——傻子聽不懂簡單的話,才需要那些虛頭巴腦的東西撐著。
你要是輕易對人好,就像把新鮮食材免費給人——對方要么覺得“不值錢”,要么得寸進尺,想再要更多。反而是明碼標(biāo)價,讓人付費換價值,對方才會重視:花了錢,他才會認真看你的課;付了費,他才會記著你的好。這不是冷漠,是懂分寸。人性本就如此:付出越少,越不知感恩;代價越高,越覺得珍貴。